城市的內部在外面































這次行走學校的命題是走進私人的居所裡面探查,所以比起以往路線有更高的「行走門檻」;想採問的對象,他不一定歡迎,甚至連開門都不願意,加上我們完全沒有拜訪技術的訓練,可說全憑熱情一路「兔」到底,結果一路驚奇,事隔5年之後,影片剪輯起來還是感覺這次的行走充滿「驚奇」。即興的沿著捷運紅線一路從南往北採訪,老實說受訪者還真不知道我們這些人到底想幹什麼呢,仁心客氣的就讓我們進去他們的「家」一探究竟,防衛心重的就不得其門了。

利用紅線捷運的點來進行這次的「行走」,可說讓人看盡了高雄城市的縱貫容貌。在新開發的市中心大樓林立的地方,有一道一道的深沉門檻和管理,使庭院深的和高樓裡的風景確實不容易採擷;相對位置城市邊緣的,不是透天平房就是違章建築,或更多內肚外翻的小商店和飲食店家,包藏層次就不那麼嚴謹,親民程度相對高了許多。設計這次紅線捷運的採集點總共有8個,1.小港站、2.前鎮高中站、3.三多商圈站、4.高雄火車站、5.凹仔底站、6.生態園區站、7.楠梓加工區站、8.橋仔頭站。所以,影片裡頭也依此分了8個小段落。

建築樣式可能受到集體建築營建業的技術和材料影響,建築體幾乎都是鋼筋水泥屋、外部多為紗窗、鋁門、不鏽鋼門、鐵捲門,內部裝潢多以輕鋼架方格天花板、洗石子、大理石邊材、磁磚地板,以及光滑的美耐三夾板隔間、材料顏色趨近棕色、棕黃或淡棕色居多。家具也多木頭、籐、仿皮製椅子為主。所以總觀這些技術和材料給組構成的城市內部,也許便宜和好用是這個城市的集體生活特質。

空間裡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使用者行為特質,是生活物件的隨意堆積;這種行為無意中使空間好像是儲藏間,但又不比有收納概念的藏間,這特質在每個家庭裡幾乎都觀察得到;我猜想這有可能來自兩個面向影響,1是原始生活的遺緒尚未馴化,2是逃亡所得的臨時心態反映。呵呵,以上純屬沒憑沒據的個人猜想。但這問題是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以我們現在空間使用的情形來看,相對於日本人所能使用空間還算不小,使用方式其實都很阿殺力,意思是不講究細節和和諧,只要便宜可用。空間使用方式似乎沒有特別章節,所以,客廳像是簡陋會議廳、工作室或加工廠、儲藏間,也許有功能區分,不過都是「綜合果汁」一杯。

從這城市內部反射出城市外貌的不倫不類也許是一種可能,總的講,我們很容易察覺這城市的容貌是不協調的,譬如走騎樓就和爬山沒什麼兩樣,一路不是要閃店家囤積騎樓貨物就是要閃小吃咖啡店的大廚櫃和桌椅,地面就是高高低低和路擋就是圍來圍去,或依人行道走著走著,就會撞上電杆、電箱、捷運出入口等等,總之必須要有好眼力和好身手,路走起來才比較安全。

每家門口的電鈴上面會有一隻只吃標準信封的信箱,牆面掛的東西和時間比較有關係,譬如時鐘、月曆、或親人遺照或佛像,家家客廳幾乎有一標準配備,就是酒櫃電視櫃,從磁磚的形色大約可以判斷房子建造於某個年代,還有可能飲水問題,看見許多家庭角落裡備有幾個20加侖手提式白塑膠水桶。比較離譜的有一條巷子走起來親像他們的客廳,原來是被開路切割過的,所以乾脆房間分兩邊,客廳就順勢給它們擺路邊;當然這些住戶都是佔用公有地的結果,但是,這裡是可以另外去探討什麼是人民居住的權利。

有時候只看洗石子的地板,還真以為是同一住家呢,白色點點的大理石子和在棕灰色水泥裡,偶有配入少數深黑的石子,間隔會以銅片崁格簡單圖形,有些顏色或紅或綠,這種光面的洗石子不怕水、易清理、夏季涼爽,製作功夫和抹水泥沒兩樣,只差需要和入粹石材料和乾固之後需要打磨光亮也讓紋理呈現,可能如此,相當受到基層百姓喜愛。另一個是深藍色的鐵捲門,現在多數已經改為灰藍的電動鐵捲門,其落落大方的一整面,也受到很大喜愛。另一種兩片式紅色大門似乎盛行於某個年代的台灣,有鐵有木頭做的,在高雄也盛行,現在還有許多地方依然可見;紅色大門有可能起源於國民黨入台時期。新建築形式裡就少有大紅的或深藍的門。

這次我們也意外接觸到台電員工的宿舍群,它內部簡樸乾淨,口字建築使內部中庭透光成了水泥天井,其水電表和一般公寓大樓都配置在樓梯間相似,家家都有一片落漆的彎條鐵門,多為淡藍綠顏色,門口旁會整齊擺放這家人的便宜蔗板鞋櫃,他們的活動中心也算寬敞,可是設備各方面都接近克難的簡單。有人向我們解釋了老半天,其實不也在說她的漂亮路霸是她種植的,她技巧性迴避我們入內探訪,所以就杵在她家門口扯隔壁家車子怎樣的。說實在的,即使沒有任何不良企圖,由於我們自己向別人解釋我們到底要進入居所是為了什麼,沒有一個幾秒內就能說明白的訣竅,所以吃了非常多的「閉門羹」,但是對這城市內部探索,幾個人依然繼續前進到最後一站;我查閱一下最後幾張照片,時間顯示在2009/09/28下午9:40左右,所以我們這天等於行走了剛好超過12個小時。(L.20150312補)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