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海岸1234




















事隔5、6年,透過這影片讓我想起當初計畫「岡山海岸」,對我來講應該是純粹「蒙到」才是;記得沒事在google地圖上搜到高雄靠台南間有一塊較深的顏色,使人想到很多事,譬如幾百年前,高雄到台南是怎麼走的?那邊有古老的村落嗎?那地帶產什麼或長怎麼樣呢?是因為這些想像,我想那幾百年前,天然的地形應該佔據大部份的地,那,人類聚落應該會依著它發展?

後來在網路查到記載這一帶的地為「岡山海岸」。本來的計畫名稱要叫「茄萣大灣」,因為這片深色地形上方有一處較明顯的淺色,查出那是「茄萣」地方,我想,那有可能應該是這地的海灣邊緣處最早的人類聚落會出現的地方。但記載當時岡山海岸有說及岡山在古早是靠這海岸邊,台南與高雄就沿這岸邊走的。這次是騎摩托車來回大約快80公里吧?

網路記載:「...岡山海岸指北自二仁溪口南至左營之間的海岸,其間的興達港係台灣西南海碩果僅存的感潮湖之一,興達港之形成已達二百年,其形成之原因乃係河川輸沙而形成沙洲,再由沙洲延伸變為鹹水湖,岡山區海岸之變遷即屬此模式。因古代台江灣期(現台南海岸)之海岸地形變化與岡山海岸之關係至為密切,要探討岡山區海岸地形變遷根源,應先由台江灣其之地形述起,沿時代順序而下,當可觀其始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查查囉。

這次其實拍攝滿多影像資料,但以LX3所留下來的行動影像最完整,幾乎是行車紀錄器了;不過影像品質看起來沒有好到哪裡,這次的目標有四處,潭底山(古名漯底山)、永安、下寮、崎漏村。影片可以看出,騎到崎漏村已經太陽下海剩下一點餘暉,沒多久夜色籠罩,這算行走學校大跨距的行動,只輸給經武拉姑散山每天10幾小時不停的騎了,我很喜歡這地小河撩繞街坊的景觀,如果不小心遇到一位厲害的村落設計師,這裡絕對會迷死人。

看影片還以為只是一直騎車,其實不是,我們到達每個目標都會下來晃(行走)一小段時間,因為每個目標範圍不是很大,不管叫做潭底山其實也只是一處地形凸崙,也許它古早是一座非常迷你的小島,雖然小小卻是岡山海岸最高點,它可以眺望這整個海岸,所以也變成軍事駐防的重點,我們去的時候,它應該剛好全部解除軍區管制了,留下許多搬不走的大樹和軍事建築,地景非常特別。

聽永安在地老居民說,他們村落以前經常淹大水,這村裡看得到一些紅磚三合院和早期洋樓,街路就幾條,可是人心還是擔憂走到迷路的,其實走馬看花大概1個小時就夠了,那天和旬的陽光照到村落有一種特別安逸的氛圍,中午我們就在這地一家小吃用餐,感覺特別幸福。下寮的聚落分佈是零散的,可能是依塭仔(水產養殖池)的地建築的,這和永安可能相反,永安應該早於水產養殖業前就發展的一個村落,所以它應該是其他因素才聚合成街的村莊,而下寮應該是因應6、70年代台灣養殖業興起而成的,位置在興達港裡,人文景觀稍微原始於崎漏村。

為了去除我摩托車因引擎快掛的吼聲,乾脆把一路噪音全部消除,另外配上我自己2013年2月丟到youtube的一段瓶箱聲,使沿途跳動非常厲害的影像,像似敲擊的一路敲到底,把聲線全不是以正常速度配對影片;速度才是質變的關鍵。這算第一次不以現場音處理行走的學校的影片,覺得還滿過癮的;顏色也調到像早期印刷填色那樣的感覺,加上不怎樣清晰的影像,好像做出了一個低階的網路壞影片,呵呵。(L.20150303補)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