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 金


~

<文案>

劉秋兒
1995
行為劇本-煉精術
第三幕 金(單)

四月
找一天
將忠孝東路四段
所有銀行外的提款機
全部用垃圾圖畫封貼起來
好讓大家庭心滿意足

劇說樂線
02.9464227

~

<演論>

依前兩幕的邏輯,這「四月 找一天」,是指這篇廣告什麼時候會刊登的月份,也如上一幕的解釋,它也指涉一種心理時間。接著廣告詞是「將忠孝東路四段 所有銀行外的提款機 全部用垃圾圖畫封貼起來」,關於這詞的那個年代背景,可要給予一些旁白才行。1977年台灣引進第一台提款機;直到1990年台銀開始推行金融卡,緊接著金融政策大開放,接著提款機可跨行轉帳...更多便利的金融措施誘導下,新銀行如蝗蟲般,一年左右在台激增了16家,在拼殺業績中,一時製造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消費卡滿天飛,形成台灣消費者短暫的美好時光。那,為什麼是忠孝東路四段的提款機?在1993到1994年間,這裡仍是台北最重要而時尚的商圈鬧區,從白天到深夜,人潮可說絡繹不絕,為供應消費者進入晚上還可提領現鈔的服務,提款機即扮演刺激消費的重要工具;加上各家銀行見消費者持卡提款消費的風氣已趨成熟,遂在銀行門前紛紛設立提款機以刺激社會最大消費。這使一條忠孝東路四段的提款機從幾台一下子激增到二、三十台。

許多的知識和學問都爭先恐後指出了一件事,「多消費是好事、是獲得愉悅的活動形式、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種狂歡與釋放、是逃離日常機制的途徑、是信用卡而非存款簿的社會、是及時行樂的...」 我想,這是相當片面的說法,我只要輕輕一問:「進行消費都不用花錢嗎?」 如果是,接下來的辯解或批評就都不確實際、一文不值;如果不是,我們就得想想,超額、超能力消費我又如何支付?又如何不在心裡造成負擔?「負債是創造價值的基礎!」 這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觀念,畢竟是一種可能的專業在,但是,一般人如我,又如何能活用「負債就是賺」的境界呢?我再想想,如果生活盡是一片無止境的刺激性消費,這社會就應該要有所節制和反省,不能任由瘋狂性金融快速架走生活的其他意義和樂趣。

譬如,運用雙手創造一件物品,不只是想擁有它和使用它而已,而是在創造的過程中,去深刻的感受和形塑它,讓它的肌理、它的形狀、它的顏色、它的質素由我和它一起成長完成;如此深刻的拿捏拉拔,這就形成我生活裡頭,一個不只是製造「物品」的滿足而已,它在我生活中的個性是協調的、是順遂的、是一種直系親屬的關係感覺。當然,這些讓人能夠心滿意足的事,絕對不是片面的消費概念,這種切割生活的行為所能賦予的。事實上,許多人總希望透過大量消費來滿足心靈的空缺,大量消費過後卻都發現適得其反。顯然,「多消費更有可能是件壞事、愉悅的活動形式最好不要來自消費、消費更有可能是製造問題的方法、一種狂歡與釋放只是消費當下的快感錯覺、才是落入日常機制的途徑、不是信用卡而是應該回到存款簿的社會、如此拋開重度消費習慣才是真正及時行樂...」

我想,那種刺激超額、超能力消費的東西,應該通通「全部用垃圾圖畫」,給它「 封貼起來」! 是!這是一個觀念性的抵抗行動。

正在進行中 . 檔案目錄 評論 . 簡歷